摘要:在迎來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廣州農商銀行也進入到成立10周年和轉型發展逐夢的關鍵年。
從2009到2019,中國走過了波瀾壯闊的十年:供給側改革、三大攻堅戰成效顯著,對外開放水平明顯提高,營商環境大幅改善,政令暢通。這十年,中國的人均GDP從大約3800美元提升到9800美元;進出口的總額從2.2萬億美元達到4.62萬億美元,比2009年翻了一番;國企國資、財政、社保等改革持續推進;政策執行力大幅提高,令行禁止。
金融機構更是改革的排頭兵、時代的弄潮兒,為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這十年里,在廣州,有一家銀行完成了由合作制農信社轉制為股份制商業銀行的重大體制變革,并在改制創新中厚積薄發,邁入世界銀行200強陣營。
它就是廣州農商銀行。鯤鵬展翅九萬里,長空無涯任搏擊,在迎來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廣州農商銀行也進入到改制10周年和轉型發展逐夢的關鍵年。
如何在過去邁出改制的第一步?如何在當下創新奮進成為資產超過8500億元在港交所上市的銀行?又如何于未來,于新的發展起點上,在綜合化經營之路上繼續前行?
啟動改制:從信用合作社變身廣東首家農商銀行
在不同的歷史和時代下,有不同的國家金融政策。
農村信用合作社是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設立、由社員入股組成、實行民主管理、主要為社員提供金融服務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它的服務對象是農民,服務區域在農村,服務目標是為了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
廣州農商銀行(廣州農村信用合作社)的歷史是從1952年開始的。那一年,廣州地區(是廣州地區還是廣東地區,跟小標題是否需要呼應)第一家農村信用社——廣州農村信用合作社應運而生。到了1998年,廣州市農村信用合作聯合社成立,形成了基層信用社、區縣聯社和市聯社的三級法人體系。
可以說,自20世紀五十年代初農村合作社創立以來,經歷了多個發展階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為我國的農業和農村的發展作出了的貢獻。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信用社的一些體制和管理制度已經不適應時代的需求,經營管理陷入了困境,與其他商業銀行相比,農村信用社無論是在資金實力和內部管理上,還是在業務品種和人力資源等方面都相去甚遠。
2005年初的廣州農信社,也正在困境中苦苦掙扎:股權分散,壞賬高企,不良率超過30%,有將近200億的歷史壞賬,超過38萬名分散股東員工大多年齡偏大,學歷偏低,人才活力幾乎無從談起。這個廣州最老牌的本土金融機構在廣州市場的份額不斷被蠶食,廣州同業幾乎沒有一家將其視為對手。
這不是一兩家農信社的問題,這是整個農信社體系的問題:它的發展出現了嚴重的瓶頸,如果不改制,可能對當地的經濟發展都會帶來不利影響。
這一年的5月,廣州農信社拉開了體制改革的帷幕。
體制突圍的第一炮對準了廣州農信社當時的“三級法人”體制。如何解決三級法人體制滋生的機構臃腫、人浮于事、效率低下、風險增大等問題?
2006年,廣州農信社啟動統一法人改革。改革的核心是將廣州農信社從信用合作制轉變為股份合作制,將臃腫的三級法人制度用扁平化、集約化的獨立法人制度取代,取消區縣聯社和基層社的獨立法人資格,同時通過清股擴股,精簡股東總人數。
2006年底,廣州市農村信用合作聯社成立,完成了統一法人改革,結束了多級法人分散經營的狀態,股東也由38萬名大幅減少至3萬人。股本由不到5個億增至40億,其中廣州市政府出資15億,成為最大股東。
統一法人只是改革的第一步,廣州農信社自我變革的腳步沒有停止。只有對廣州農信社進行股份制改造,才能激發自身活力,提高在廣州市場的競爭力。2009年6月,廣州農信社正式啟動商業銀行改制,更名為“廣州農商銀行”。通過市場的力量來處置不良資產,并實現了增資擴股的工作目標:股本金由40億增加到68.73億元,同時也有效地化解了長期困擾其經營發展的巨額歷史包袱,為改制后的廣州農商銀行拓展了發展空間。
快速發展:從地方銀行走向全國走入資本市場
2009年12月,僅用了半年時間就完成籌建工作的廣州農商銀行正式掛牌成立。改制成功后的廣州農商銀行,迅速煥發出新體制的活力與生機。
2010年,該行總資產達到2155.6億元,同比增長26.4%; 各項存款余額1848.6億元,各項余額1057.1億元,分別增長21.3%和15.6%,在增長額和增長率上均居廣州地區同業前列。
2011年,廣州農商銀行推進“二次轉型、高位求進”經營戰略,實現了規模、質量和效益的同步協調發展,總資產達到2737億元,各項存款余額2125億元。
2012年,該行業務規模已保持在廣州市同業第五,在“全球1000家大銀行”的排位上,分別比前兩年提升了87、121位,位居全國農村商業的第3位。
2013年,面對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和日益嚴峻的市場競爭 ,廣州農商銀行堅持以業務發展為核心任務,努力推進業務轉型和管理創新,經營指標保持優良,全行資產規模達近3787億元。
在發展的快車道上,廣州農商銀行一路狂奔。2014年、2015年以及2016年凈利潤分別達到54.81億元、50億元以及51.06億元。
可以看出,自2006年統一法人、2009年改制開業以來,廣州農商銀行的綜合實力與服務能力顯著增強。時機已成熟,2016年7月21日,該行正式啟動了H股上市籌備工作。
歷時近一年,2017年6月20日,廣州農商銀行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正式掛牌上市,共發行18.2億股H股,募集資金總額約92.8億港元,是廣東省首家上市的地方性銀行,也是全國第三家上市的農商銀行。
成功上市不是終點,而是邁向新發展階段的起點。上市后的廣州農商銀行沒有止步。2018年,廣州農商銀行宣布回歸本源、專注主業,秉持市場邏輯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在本土,廣州農商銀行的網點數和自助柜員機數量遠超同業,廣州地區每4家銀行網點就有1家為該行網點,每7臺自助柜員機就有1臺為該行設備。
在全國,廣州農商銀行是唯一三次獲評銀監會“全國農商銀行標桿銀行”稱號的大型農商銀行,各項經營指標領先全國農商銀行。英國《銀行家》雜志 (The Banker)公布2019年全球銀行1000強最新排行,廣州農商銀行排名第185位。在2019年5月美國《福布斯》雜志公布的2019年“福布斯全球企業2000強”榜單中,廣州農商銀行位列第995位,躋身全球1000強企業之列。
繼續前行:在深化改革開放的宏大畫卷中譜寫動人篇章
2019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經濟面臨下行壓力。銀行業作為金融業的主體,肩負著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的重任。
在時代的激蕩中,廣州農商銀行一方面積極落實國家金融政策要求,突出抓好優結構、優產品、抓風險、降成本等重點改革任務,另一方面,立足廣州本土,銳意進取,回歸服務實體、服務民生的企業本源。
在發展方向上,廣州農商銀行堅持支農、支小戰略定位,重點支持民營經濟、中小微、鄉村振興及三農和綠色信貸業務。截至2019年6月30日,該行銀監口徑小微企業客戶數戶,比2019年初增加2793戶; 全行小微企業余額1256.29億元,較年初增長150.36 億元,增幅13.60%;涉農余額363.94億元,較年初增長55.93 億元,增長率為18.16%。
同時借助粵港澳大灣區利好政策進一步加強與港澳同業的聯動,不斷拓展境外清算渠道。2019年上半年,該行獲得廣東省銀行外匯和跨境人民幣業務展業自律機制綜合優秀成員獎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廣州轄區銀行間外匯市場優秀會員獎。
在渠道建設上,一方面夯實物理網點:截至2019年6月30日,本行擁有營業網點632家,其中廣州地區619家,省內異地13家。本行廣州地區網點數量約占廣州地區銀行網點數量的23%,位列首位;另一方面發展互聯網金融:通過布局銀行、移動銀行、網上銀行、新型支付、電子商場等核 心平臺及功能,為更多的客戶提供在線、線下一體化綜合金融服務。截至2019年6月30日,該行移動銀行個人客戶已達403.50萬戶、企業客戶 1.48萬戶,移動銀行金融交易644.15萬筆,交易金額億元。
在產品創新上,該行秉承服務民生的初心,堅持以“為民生服務”為宗旨研發創新產品,有計劃、有條理地豐富產品體系,讓金融服務以更具針對性的方式觸達客戶,提升客戶體驗。
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重塑銀企生態將是廣州農商銀行改制10年的鄭重承諾,也將是該行為祖國70周年華誕的誠意獻禮。
使命不達、征程不止。未來,廣州農商銀行將繼續以銀行業務為核心,逐步打造集租賃、基金、證券、保險、信托等機構為一體的門類齊全、功能完善、具有顯著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綜合金融控股集團。在十年的改制創新中厚積薄發,成就使命與榮光。
本站內容來源于網絡,如果侵犯您的權益,請于我們聯系,我們核實后將會在三個工作日內刪除。投訴郵箱34844790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