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前幾年相比,如今新能源汽車的車型總數、產量和銷量已大幅增長。當大家沉浸于為新能源汽車“狂歡”的氛圍中時,一則數據又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近日,國家應急管理部公布了2022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車火災數據:共計640起,比去年同期上升32%,高于交通工具火災平均(8.8%)增幅。平均每日超 7 例火災。
一天超過7例?看上去好像很嚇人。但根據公安部的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2022年3月底,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891.5萬輛,占汽車總量的2.90%。其中純電動汽車保有量724.5萬輛,占新能源汽車總量的81.27%。
以此推算新能源汽車起火概率大約為 0.0072%,放在汽車大市場里,起火的概率并不是特別高。但是,相比燃油車型,新能源汽車起火的速度是很快的,既難以預防又難以控制。

目前,新能源汽車起火原因主要可歸為5點:包括電池部件老化、外部碰撞、高溫天氣、電池熱失控、高負荷等。
其中,用火用電因素所導致的火災占一半以上。甚至出現過車主從車上拔出充電插頭后幾秒鐘內就竄出了火苗,也就是在非充電狀態下起火,濃煙瞬間就包圍了四周。

外部碰撞起火則是另一大誘因。很多車主駕車出行過程中底盤難免會受到磕碰,安裝于底盤的動力電池是最可能被碰撞到的,在磕碰后也不易被察覺,導致車主無法及時去休整,最終造成電池包破損、線路老化等問題。
又或者在用車過程中,用戶使用了與車輛不符的大功率耗電電器、出現過載充放電、車內放置易燃易爆物品等等,這些都可能會在無意識中導致車輛電池包熱失控,進而自燃。
而且,由于電池的化學屬性,因電池起火所釋放的各種有毒物體、氣體也會影響身體健康和安全。

那么,在新能源汽車的使用過程中,應該如何保障用車安全?不管是什么,銷量大了,一些隱患會逐漸顯現,當智能化成為新能源汽車的最新賣點時,安全依然應該被放在首位。

車企們也在想方設法,紛紛推出“不起火”電池,從“不起火”到“永不起火”,一個比一個“膨脹”。但是隨著親自下海研發電池的車企越來越多,電池的標準和一致性又出現了很多未知的隱患,如何能規避這些隱患,需要車企的努力也需要政策的限制。
當然,國家也一直在出臺相關規范,2021年1月,GB 18384-2020《電動汽車安全要求》、GB 38032-2020《電動客車安全要求》和GB 38031-2020《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三項強制性國家標準實施。其中,《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要求電池單體發生熱失控后,電池系統在5分鐘內不起火不爆炸,為乘員預留安全逃生時間。
2022年今年3月,工信部發布《2022 年汽車標準化工作要點》?!兑c》中提出,要啟動電動汽車動力蓄電池安全相關標準修訂工作,進一步提升動力蓄電池熱失控報警和安全防護水平;加快推進電動汽車遠程服務與管理系列標準研究,修訂燃料電池電動汽車碰撞后安全要求標準,進一步強化電動汽車安全保障。

除了車企、國家,個人在用車過程中也要充分警醒。如果火是從底盤燃起,大概率是電池著火,這個時候應該及時遠離車輛,再撥打救援電話。
本站內容來源于網絡,如果侵犯您的權益,請于我們聯系,我們核實后將會在三個工作日內刪除。投訴郵箱3484479098@qq.com